与自然的距离
2024.09.08
文 / 庄彬
施翔的《棉花》系列原始于对棉花的写生,第一次在工作室看到施翔的《棉花》系列最触动我的是画面中橡皮狠狠划过的印迹以及一地厚厚的橡皮屑,那种由行为过程产生的强烈视觉感受被厚实的纸张毫无保留的记录和呈现,哪怕是轻轻扫过的动作也被分毫不差地“记录在案”。
这些笔触(加法)和痕迹(减法)的互相交织好像正试图构成一个图像结果,但还未等你的大脑开始总结,你的所有注意力又被画面中极具张力的痕迹笔触牢牢地吸引。它们究竟是怎么画出来的?分明不是照抄棉花,但看似随性的笔触安排下又有“棉花”的影子依稀可循;分明也不是完全想象,但显然艺术家已经把棉花作为视觉提示的“影响和干扰”降到了极低的范围。
没错,那些看似有意而又“不受控制”的线条、笔触、划痕排列间已经形成了一个独特的时空。在那里,艺术家的停顿犹豫、反复修正、确定无疑和举步维艰都被那些缜密、肯定、松散、无序、层叠的笔触痕迹记录;在那里,时间以感觉的维度展开,下笔的每一个当下提示着未来的去向;在那里,艺术家只能放下自己主观的想象、努力屏蔽现实自然的强烈干扰,完全投身于笔下的时空,和他手中的纸、铅笔、木炭、橡皮一起乘兴而来,尽兴而归。当你走出这个时空,再次看到画面,你会不禁感叹:“啊~ 我竟然去过那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