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er_image

李佳|当代空间实践的三个侧面

松美术馆 松美术馆
2023年06月30日 08:01
图片


松美术馆当前正在展出“云雕塑——首届学术邀请展”,李佳策展单元“空间三种”是一次由三位艺术家和策展人共同完成的展览实验,它包括三个相对独立但彼此紧密相关的作品/现场/实践。



空间三种

策展人:李佳

艺术家:李巨川、曾宏、张思锐



图片

李佳策展单元“空间三种”李巨川作品展览现场



有别于由策展人根据讨论主题来挑选作品的惯常做法,本展通过集体讨论形成展览的概念构架和呈现方式:一方面,参与者均认同共同工作的原则,将展览实践视作在某种程度上与艺术创作同构的一个动态过程;另一方面,他/她们对当代雕塑有着可以共享的基本思考和确信:当代语境中的雕塑不再是物件或景观,它已经成为一种不断变化和运动的、扩展场域中的实践, 在“风景”vs“非风景”、“建筑”vs“非建筑”的坐标系中浮动。它因此可以也格外适合容纳各种关于空间(物理空间、现实空间、社会空间)的实践和思考。



图片

李佳策展单元“空间三种”曾宏作品展览现场



“空间三种”从三个角度出发给出三种彼此呼应、递进甚至内在连结为一体的场景,它们分别体现了当代空间实践的三种方式、三个侧面。列斐伏尔将我们的社会空间视作三个维度构成:空间实践(感知的空间),空间的再现(构想的空间),和再现的空间(实际经验的空间)。受其启发,三位艺术家分别在彼此相通(通过电梯来连接)的三个展厅中以雕塑来印证和排演现实的、社会空间的实践。李巨川从二手市场采购一批宿舍用双架床摆满展厅,将白盒子直接交还给劳动者日常和具体的使用,利用空间的移置和转换来制造情境。曾宏则以高尔夫和劳动者视频组成的小雕塑间接指向松美术馆的环境,暗示其背后不可见的空间修补(space fix)过程,回应历史先锋派对于艺术与现实关系的讨论并为其注入新的张力。张思锐则将空间规划的潜在过程变成可见的动作,和可讨论和可拆解的具体对象,她将拆解美术馆展厅的过程绘制成精确的规划图纸,带入现场,以推想和象征的方式来拷问美术馆作为现代性的可见机制的局限性。通过三重空间实践,展览将通常隐形的、被无视、和被排除之物召回到那个它一度不被允许进入的空间之中。



图片

李佳策展单元“空间三种”张思锐作品展览现场



Q&A

松美术馆&李佳



本次策展项目以“空间三种”为主题,三位邀请艺术家也是围绕着松美术馆特有的空间状态展开创作实践的。您如何选定这三位艺术家与松美术馆展览空间产生关联的?


李佳:其实谈不上选定,只是因为最开始想要在美术馆的空间做一些干预,又不想采用比较普遍的那种策划方式,即由策展人选定主题然后挑选作品,还是想要尝试以一种集体讨论、共同工作的方式来做些什么,就很自然的想到了这三位艺术家。我们平时也是经常在一起讨论和交流的朋友,彼此了解,也共同对空间问题、社会实践与批判等有所关注。所以和他/她们说了这个想法后,大家还是很兴奋的,顺理成章就开始一起工作。


您提到由三个维度“空间实践”、“空间的再现”、“再现的空间”构成的列斐伏尔“社会空间”理论,以松美术馆为例,您如何理解这三个理论维度?


李佳:其实这个空间三重维度只是我们提供给观众的视角之一,我们也不是严格地按照这个理论来分工或者理解、阐释各自工作的。只不过在最后发现大家的实践方向恰好可以对应这三个层次来说明,所以借用了列式的概念框架来帮助阐明这个展览的结构。


对应到松美术馆,我觉得首先作为环境、人、建筑和种种社会关系的总体,这是一个感知的空间,这里面种种在日常层面同美术馆空间发生的关系(比如观众如何使用电梯,通道,展厅,休息区等等,比如工作人员如何使用楼梯、仓库等等),是各种临时或更长久使用空间的人用他/她们的生活实践来定义的,也即物质性的空间实践;而建筑师对于美术馆的规划,市政府对于这个地区的用地批准,建筑学研究者对于这里的空间关系的研究,种种符码化的、知识化的、“客观的”对空间的构想,就是所谓空间再现的层面,也即概念性的空间实践。而“透过图像和符号而生活的空间”则属于再现的空间,严格说来这里的三位艺术家的工作都属于此,他们在这个实际空间中打开想象的空间,把不同的象征或想象因素加入对空间的干预中,在直接的经验空间中表现自己。同时再现的空间不一定只有艺术家、作家、哲学家才是主体,只要用想象力试图去改变和占用,象征性地使用,这都属于一种真实的空间实践,是当下生活的空间。



图片
图片

李巨川布展效果图,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图片

李佳策展单元“空间三种”李巨川作品展览现场



参展艺术家李巨川利用空间的移置和转换来制造情境。作为建筑设计师,为什么选择上下床铺作为展陈的基础元素,这其中的展陈设计考量过程是怎样的?


李佳:这个可能要李老师才能回答的最准确充分。我可以简单介绍下他最初的想法,因为美术馆是一个经典的展示空间,人们在这里观看被展示的东西,但哪些是被展示的,哪些是被隐藏在后面的,这个最初的区分和过滤机制往往是隐形的。由此,李巨川想到还原一个空间被交付给劳动者之后,他/她们有可能如何去实际地使用它。在修建美术馆的时候,很可能工人的宿舍就在建筑工地的旁边,在这样一个配合劳动而建造的休息空间中,人们会如何使用它? 于是就有了我们看到的这些用过的双架床,它们被按照工人宿舍里可能会有的一种比较拥挤的方式放在展厅里面。在展陈上,除了考虑到消防的硬性规定,基本上都是按照工人宿舍最经济和最普遍的方式来摆放的,尽量还原工人们生活的逻辑。李巨川也找了很多资料、图像来做研究,去看一个真正的工人宿舍有哪些东西,它们是如何安排的,真正的使用是如何在这个空间中发生的。



图片

曾宏《金色阶梯》影像截屏,2023



图片
图片

曾宏手稿,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图片

李佳策展单元“空间三种”曾宏作品展览现场



萨特说“通过利用雕塑周围的空间,贾科梅蒂为观众创造了一个与雕塑之间的充满无限遐思的空间,使物体处于其本身所营造出的空间距离之内。”而参展艺术家曾宏以高尔夫和劳动者视频组成的小雕塑间接指向松美术馆的环境,并利用现成品的拼接作为雕塑的空间语言,空间作为创作的主体物在作品中呈现出来。在您看来,如何阅读雕塑的空间语言?


李佳:我可能不是解读雕塑空间语言的专家。而且曾宏的雕塑和贾科梅蒂的雕塑也是完全不同的,二者的差异可能甚至大过其中的可能的共性,只不过我们根据其物性,根据我们当代人思想的习惯从二者同属于“雕塑”这个类型中去反向追溯其中有可能进行类比的地方,这样的话,可能还是有点勉强,也不够准确。贾科梅蒂的创作,以及萨特对贾科梅蒂的评论,更多倾向于从雕塑的本体来探问雕塑作为空间中的物,它究竟有何可能。但曾宏的创作我相信是同雕塑的本体追问和语言探索无关的,他更接近历史先锋派对于艺术自律的否定,对于日常生活的关注,批判性的视角。我认为他的作品首先是和“遐思”的空间无关的,对于现成品的使用可能也更接近李巨川的思路,但他还是用了通常意义上的艺术家处理材料的方式,对其进行了二度处理和编码,如果观众从中感受到一种美感,那可能只是这个作品的一个无心的副产品吧。



图片

张思锐手稿,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图片
图片

李佳策展单元“空间三种”张思锐作品展览现场



通过张思锐呈现的美术馆空间规划,您如何阐释策展前言中有关美术馆作为现代性的可见机制的局限性?


李佳:可能局限性不是一个准确的词。现代性的可见机制就是权力(和它的历史)本身,但我们一般不会用局限性去评判权力。我们只能说美术馆作为现代性的产物,它和后者一样复杂,需要我们去用批判性视角不断地予以重新观察、理解并以此来不断调整自己和它的关系。


关于策展人



图片


李佳


李佳是生活在北京的独立策展人,艺术评论写作者,译者。曾任泰康空间高级策展人(2015-2020),佩斯北京画廊副总监(2012-2015)。她于2017年获第一届Hyunday Blue Prize奖,于2020年获亚洲文化协会(Asian Cultural Council)奖助。李佳是Artforum, LEAP和燃点杂志的长期撰稿人,艺术评论亦发表于Artforum Magazine, ArtAsiaPacific, YISHU等国际刊物。



关于艺术家



图片


李巨川


李巨川,建筑师、艺术家。1964年生于湖北沙市,1986年毕业于武汉城市建设学院城市规划系,1986年至2006年,先后任教于武汉理工大学建筑系和南京大学建筑研究所。1990年代起,以行为、录像、照片与场地装置等形式进行建筑实践,同时进行相关的写作、演讲、教学和展览。现居武汉。


图片


曾宏


曾宏1974年生于四川资阳,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现居住在北京。


图片


张思锐


张思锐,策展人、作者、建筑师,自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建筑批评、策展和概念实践专业毕业后,于艺术和建筑领域进行关于城市日常生活的创作和实践。她的文章曾刊载于《时代建筑》 《艺术界》《艺术论坛》中文网等。她曾与吴建儒共同策划展览“植物时间”,69Campus艺术中心(2021);“忘忧草:考古女性时间”,广东时代美术馆(2019)。


图片





票务信息



图片


 主展馆正在展出 

 云雕塑——首届学术邀请展 

图片

扫码即刻购票


成人票:160元/人

(2023年5月1日至8月27日售票)


优惠票:128元/人

适用人群:65周岁(含)以上老人、残疾人、现役军人、医护人员、在职教师、全日制大中小学生(不含成人教育、研究生),持相关有效证件可购买优惠票。


团体票:20人起购

大中小幼学生团体,仅最多不超过6名教师享原价7折优惠,学生享受常规学生票价;社会团体享原价8折优惠(需联系客服预约购买)。


免票

身高1.2米及以下儿童免票,需由一名成人陪同入场。


展期内开放时间

周二-周日10:00-18:00

(17:30停止入场)


展览地点

顺义区格拉斯路松美术馆

购票及入场须知

1. 一人一票,持票入场,如需分批入场,请分开下单;门票仅供单次入场使用,进入美术馆园区需要购票;

2. 门票售出,恕不退换,逾期作废。请仔细阅读说明,核对信息后下单; 

3. 享优惠票观众在售票处和美术馆入场处核验证件入馆参观,松美术馆保留检查享受优惠票或免费票人士身份的权利。


*园区内草坪严禁践踏,宠物不可入园;

*大件行李、包裹、婴儿车、轮椅或代步工具请寄存至前台,贵重物品随身携带;

*园区内禁止未经允许的商业拍摄及婚纱写真拍摄;

*如遇临时展览信息变更,以松美术馆官方平台发布的信息为准。购票后,均视为已详细阅读各项须知并默认同意本展览的所有规定。

*咨询电话:84165822转888


 加入会员 


图片


图片
图片

扫码添加微信小助手

即刻加入松美术馆社群

参与互动,不定时发送松粉福利

——————————————

松美术馆社群


图片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松美术馆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