缓慢的归乡
2021.12.18 - 2022.02.18
策展人:孙文杰
艺术家:胡伟,项恺阳
香格纳北京,北京
“你们听听我说吧。我不愿走向毁灭。在这一巨大损失来临之刻,我的反应是归乡,不仅仅是回到一个国家,不仅仅是回到一个确切的地方,而是回到我出生的故居。”
——彼得·汉德克
是什么令“归乡”如此迷人?一如荷马口中的奥德休斯,在睡梦中被抬下船而归乡;或像汉德克笔下的主人公,试图与毁灭的命运对抗,从而踏上回归故居的旅途。通常以文字写就的“归乡”,在胡伟和项恺阳的艺术创作中也可以听到回响。同时,文字与艺术的共生关系,也在两位艺术家的作品中得以体现:围绕着审美与诗学的议题,他们的作品触及到了语言、语义与图像的关系。
在胡伟的影像和声音装置中,缺失的图像、蹩脚的语言和语义转化成了一种韵律和微妙情感。“……岛屿是第二起源,人在岛屿上才会感觉自己与世界是分离了”,胡伟对海洋文化的探究可被视作对“乡”的追逐,他非范式的、动态的、充满了变化的系列作品将我们带入到对“潜入大海者”的想象之中。
汉德克在观看塞尚的风景作品时,意识到画中的松树和山崖交织重叠在一起,形成了一个互相关联、独一无二的象形文字,实现了“物体—图像—文字”的融为一体。项恺阳的系列“词语”绘画,即是汉德克观点的典型代表。艺术家将文字挪移到画布上,通过对重复的叠词的使用来加强作品内在的和谐。他的作品发掘了词语本身之外的精神特点,展现出一种传统文字和图像审美关系之外的新鲜互动。
也许我们可以认为,“归乡”是一个剥离了时间观念的状态,一种由记忆碎片编织成的主人公内在与外部世界的融合。“归乡”在胡伟作品中意味着一种现实层面的投射,其中或许包含着艺术家本人对于“乡”和自由的一种抗争;而面对项恺阳的作品,图像触发的记忆正无限度地接近事物的原初面貌,这不也是一种对真实的生活的“回归”?